设站时间 |
所在学院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学院网址 |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吴江雄 |
0731-88822044 |
http://marx.hnu.edu.cn/ |
369305612@qq.com |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是湖南大学“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该学科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拥有一支基础扎实、年龄结构合理、学术研究视野广阔的指导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63人,兼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学科队伍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近年来,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
建院以来,学科团队承担和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与中华廉洁文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近现代中国民主宪政进程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依托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站博士后8人,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人次,发表SCI论文80篇,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后10人。
博士后合作导师信息:
张国祚,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诗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问题、国际问题、科学哲学等领域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论著。先后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在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各总部等部门做报告。现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湖南省首批智库领军人物,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曾承担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建设项目,湖南省社科一等奖获得者,湖南大学科研标兵。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先后发表240多篇文章。
陈宇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入选对象,2015年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2016年度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湖湘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共10多项。多次主持或参与中宣部和湖南省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曾参与撰写和创作的电视理论片《走向和谐》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放。
刘晓玲,女,1964年生,湖南省华容县人。三级教授、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政治学学会、党建学会常务理事, 湖南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委员会副会长。
从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当选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创新理论与党的建设、文化软实力等。
迄今独立主持有《“两个先锋队”重要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学习理论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建构》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1项重点项目)、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等级,并由中宣部向全国社科办网站和光明日报重点推介。
出版《“两个先锋队”重要思想研究》、《文化软实力提升浅论》等学术专著4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高校社会科学》、《红旗文稿》等报刊发表了《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品格及实践价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1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摘要及转刊;研究成果曾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项;博士论文《“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
柳礼泉,男,1954年4月生,湖南省衡山县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湖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带头人。1972年12月入伍,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退伍后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1982年1月毕业并留校任教。
曾长期担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并受聘担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兼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自2000年以来,出版《撞击与升华: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展与升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新中国民生60年》等著作7部;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毛泽东思想概论网络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网络课程》《大学“两课”原著与名篇导读》《社会学导论》等教材和教辅资料8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马工程项目、部省级研究课题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等教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伦理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这些论文并以论文集的形式收入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文丛》之中,共5卷8册,其书名分别为:《让德育在文化中诗意栖居(第1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与视域研究》(上、下册)《让德育在文化中诗意栖居(第2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与实现理路研究》(上、下册)《让德育在文化中诗意栖居(第3卷)──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让德育在文化中诗意栖居(第4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教育实效性研究》《让德育在文化中诗意栖居(第5卷)──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与资政育人研究》(上、下册)。
自2000年以来,先后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科研三等奖3项。主持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2004年获“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12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2007年度“湖南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获2007年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2006年获湖南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国家教学名师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2007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其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事迹。200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9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标兵”奖,2014年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2016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彭福扬 男,1954年生。湖南湘潭人。曾任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院)主任。现任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
彭福扬教授是全国产业创新和产业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执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评审专家、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课程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哲学原著与专题”等。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专著《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合著)中提出了马克思是创新理论的始祖并进行了科学论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出版的专著《生态经济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合著)中率先提出了与科学发展观相近的“新的发展观”的思想。专著《第一智慧》(团结出版社,上、下册,合著)被推荐为教育者应读书目。在技术创新领域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思想,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或摘编收录。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子项)和省社科基金等部省级课题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横向课题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40多万元。
邮箱: pfy0888@126.com
刘克利,男,汉族,1956年9月生,湖南汨罗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湖南省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暨湖南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教育科学》编委会主任。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无机化学工程专业并留校工作,1998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94年12月任湖南大学副校长,1997年7月任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2000年4月至今任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书记。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在创新教育理念、研究和解决高等学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等方面卓有成绩。在《光明日报》理论版、《高等教育研究》、《理论前沿》等权威和核心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资料《高等教育》转载,主编或参编专著8部,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课题等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课题12项。
龙献忠,男,汉族,湖南芷江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5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6月评为副教授,2008年5月破格晋升教授,2008年12月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入选2009年度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被评选为2009年度湖南大学“十大科研标兵”,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审专家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评审专家、CSSCI期刊《大学教育科学》杂志“管理方圆”栏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等。
栾永玉,男,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项城人,现任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湖南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兼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暨湖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等;曾任第六、七届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共青团湖南省委员会委员。
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1997年赴日本学习。1984年7月,任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分团委书记;1987-1997年先后任校团委常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7月晋升为讲师;1995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8-2001年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2001年11月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机关第一党总支部书记;2002年6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任校长助理兼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机关第一党总支部书记;2003-2005年6月任湖南大学校长助理;2005年7月担任湖南大学副校长,2008年3月任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编)专著、教材近10部,其中,《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一文参加“科技.媒体与重大危机应对——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APSP2004)”并收入论文集,专著《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著优秀奖,《撞击与升华—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主编《大爱千秋——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获中华出版物奖特别奖;主持或主研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研究的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审美化研究》获得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课题。
罗仲尤,1970年10月生于湖南浏阳,汉族,教育学硕士,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湖南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2002年晋升主任记者专业技术职称,2008年晋升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近100篇,在《高校理论战线》、《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湖南大学学报》、《大学教育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8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1项。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唐亚阳,男,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南武冈人,博士,研究员,现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兼任全国教育新闻宣传研究分会副会长。
1986年6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内燃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0年6月毕业于湖南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任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92年5月任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1997年3月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2000年3月任湖南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人才工程办主任;2001年4月任湖南大学人事处处长、人才工程办主任;2005年7月任湖南大学人事处处长、机关二总支书记;2006年3月任湖南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7月起任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
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舆情、公益创业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力求工作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高校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育》、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和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二十年(1994-201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10余项;主著(编)《公益创业学》等著作10余部,其中《中国书院德育研究》入选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获教育部“2012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特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牵头负责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团队及课程获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牵头负责的《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辅导员博客为平台 主动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获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在2010年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获评“首届中国社会公益创业导师”。
姚利民(1960- ),湖南安乡人,湖南师范学院学士(学校教育专业 198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基础心理学专业 1988),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教育学原理专业 2004)。
1988年起一直在湖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1991年任讲师,1995年任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全国硕士学位授权点评审教育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全国大学学习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湖南省教育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沙市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湖南省121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主要讲授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专业外语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有效教学、比较教育。
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有5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类)一般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等多项课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类)一般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 出版专著《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大学教师教学论》、《高校教师心理与管理研究》、《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电子邮箱:hudayao@163.com
余小波,1961年出生于湖南安乡,汉族,教育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经历:1978年—1982年湖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1988年—1990年厦门大学高教所高等教育专业,获教育学硕士;2003年—2007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博士。主要工作经历:1982年—1988年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讲师,任教教育学、心理学;1990年—2003年长沙电力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所长;2003年—2010年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院校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1月至今,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主讲课程: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管理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
吴增礼,男,1978年12月生,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9月-2005年6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2005年9月-2010年12月就读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博连读)。主要研究兴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项目4项。
联系邮箱:wuzengli@126.com